·文学概况
抗战时期,各地作家云集桂林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文协桂林分会的推动下,桂林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。文学刊物有如雨后春笋,主要有《抗战文艺》、《野草》、《半月文艺、半月新诗》、《文艺杂志》、《文学创作》、《大千》、《当代文艺》等多种。特别是1942年,创刊的文学刊物就达9种之多,而且都有一定的分量,加上原有的共 有14种文学刊物,堪称为“文艺年”,这也是当时桂林文学创作空前活跃的一种表现。此外,一些综合性的刊物,如《文化杂志》、《自学》、《十日文萃》、《半月文萃》、《中学生》等都辟有文艺专栏;《救亡日报》、《广西日报》、《力报》、《大公报》还分别出版文艺副刊,发表了大量的文艺作品。
杂文、散文也是当时文艺工作者进行救亡宣传的重要武器。除杂文月刊《野草》和一些刊物载杂文作品外,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套《野草丛书》,结集了夏衍、聂绀弩、孟超、宋云彬、秦似、林林等人所写的杂文作品。其他出版社也出过一些杂文的结集。散文,除报刊登载外,出版了不少集子,主要有巴金的《旅途通讯》和《从广州出来》、黄药眠的《美丽的黑海》、艾芜的《遥远的后方》、聂绀弩的《婵娟》、王西彦的《一段旅程》、华嘉的《海的遥望》、司马文森的《天才的悲剧》等。
诗歌运动也是十分活跃的文学创作活动。当时桂林经常出版街头诗、诗传单、诗壁报、诗歌朗诵会等活动,“桂林变成了‘诗城’。各报刊都把发表新诗当作一个重点,登载了大量诗歌作品,有的报纸副刊还出版了诗特辑。这一时期,影响较大的诗歌作品有郭沫若的《过桂林咏》和《罪恶的金字塔》,萧三的《礼物》,艾青的《死难者的画像》、《他死在第二次》和《吹号者》,朝鲜诗人李斗山的《放歌》,穆木天的《赠朝鲜战友李斗山先生》等。这些热情奔放的诗歌,曾经激励着千万人的抗战斗志。
抗战初期,作家的主要任务是投入伟大的抗日民族战争,迅速反映现实生活,直接为抗战服务,所以当时文学运动主要是文艺大众的开展,文学创作以大众的通俗作品比较多,如通讯报告、诗歌、散文、杂文等比较活跃。小说的创作,还处于准备阶段。抗战后期,文学刊物比前期还要多,小说的创作有了显著的进展,不但涌现了许多的短篇,而且出现了不少的长篇。茅盾的《霜叶红似二月花》、巴金的《火》、《还魂草》;艾芜的《故乡》、骆宾基的《吴非有》、王鲁彦的《伤兵旅馆》、《杨连副》等都是在桂林创作的。
这一时期的创作,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,又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特殊环境内进行的。他们的作品,除了直接反映抗战现实的作品以外,也有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腐朽黑暗一面进行揭露和控诉的,作品总的思想倾向是进步的,对于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,起了积极的作用。 |
|